
百十載河大弦歌不輟,千萬樹桃李春華秋實。在建校110周年校慶日即將到來之際,9月17日,總第52期、2022年第7期X+MIBS(X+Medicine Interdisciplinary Biweekly Seminar,HENU)在曾憲梓樓214學術報告廳舉辦,我校省中原學者、省特聘教授、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總工程師、河南河大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治軍應邀作專題學術報告。藥學院河南省特聘教授宋仕永主持報告會,抗體藥物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創始人馬遠方教授、生命科學學院王彥明教授、材料學院副院長白鋒教授與談。
報告伊始,張治軍教授首先暢談了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要論述的感悟,簡要闡述了科學、技術、產業的內在聯系。針對當前我國科技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張治軍以電子材料為例,指出我國基礎研究實力雄厚但產業相對落后,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學術—產業橋梁,急需建立平臺、培育高端電子材料企業。
圍繞報告主題“納米雜化材料產業集成創新體系——探索與發展”,張治軍與線下和線上專家學者分享了自己團隊十幾年科研創新與產業化的心路歷程。2003年,張治軍在黨鴻辛院士的指導下,決定在河南省濟源市建設河南省納米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大學中試基地前身),嘗試推動納米材料的產業化發展。經過近20年的建設,中試基地已擁有從小試-中試到工程驗證平臺,形成了基礎研究-工程技術開發-產業集成創新鏈,構建了高效運轉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秉持 “圍繞國家需求,開展系統創新” 創業理念和發展思路,張治軍帶領團隊共承擔國家級項目48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75件,其中35件獲得應用,制定企業標準7項,調制規范5項,安全生產技術說明書4冊,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技術發明、科技進步獎10余項。
“科學家也需要情懷,圍繞河南省新興產業布局,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是本土科學家的義務。”近年來,張治軍團隊承擔省市級科研課題65項,建成了河南省首批重大新型研發機構、河南省納米材料中試基地等十余個研發平臺,先后實現了油溶性納米銅(合金)、納米三氟化鑭固體潤滑材料、硅基重金屬污染納米修復劑等納米材料的中試及工業化,孵化/受讓了河南海博瑞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博納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業。為了感懷黨鴻辛院士對河南大學的卓越貢獻,張治軍團隊孵化的很多公司以黨院士的名字命名,如濟源鴻辛電子材料有限公司、濟源鴻辛橡膠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濟源鴻辛金屬納米材料有限公司。濟源中試基地自成立以來,每年接納河南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學生實習實訓400余人次/年,為中國石油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佰利聯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單位提供性能測試評價服務1300余次,為國內外多家機構提供中試放大試驗500余次,輸送技術工人80余名。
展望未來,為了在產業化的路上走的更遠,張治軍團隊懷揣更大的夢想,而納米材料產業園的建成為這一夢想插上了翅膀。據悉,納米材料產業園由濟源市政府和河南大學聯合共建,規劃用地5000畝,計劃利用10年時間,分三期建設。一期建設周期3年,目標產值100億元;建成5年后,目標產值達到300億元;建成10年后,目標產值達到1000億元規模。面對如此宏偉的產業化藍圖,張治軍教授向與會的專家發出邀請,歡迎有成熟技術、有志從事產業化的專家學者帶隊入駐納米材料產業園。
在熱烈的掌聲中,三位與談嘉賓率先發言。馬遠方教授表達了對張治軍教授從事產業化的敬意,結合其團隊致力于抗體藥物產業化研究,表達了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的艱辛,他呼吁更多科研工作者加入產業化大軍,身體力行國家“四個面向”科技戰略。白鋒教授與張治軍教授就球形納米二氧化硅產業化的難點、納米材料產業化原創技術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王彥明教授就孵化公司投資、上市及公司人事、財務、法律風險等方面與張治軍教授進行了深入探討。基礎醫學院的李霞教授、化學化工學院的趙俊偉教授、數學與統計學院的楊曉慧教授、生命科學學院的魏建設教授等線下線上專家學者紛紛與張治軍教授學術互動,現場氣氛輕松愉快、思維碰撞火花頻現。
張治軍,博士,教授。1996年于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師從薛群基院士。河南省中原學者,省特聘教授;河南省納米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河南省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河南省第九屆政協委員、河南省第十屆至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十三屆省人大代表。曾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現任河南大學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總工程師,河南河大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主要從事納米材料的制備化學研究及工業化生產和應用技術的開發,負責河南大學濟源中試基地建設和管理。先后研發了高性能納米二氧化硅、納米潤滑油添加劑、納米土壤修復劑、納米銅銀粉體、球形納米電子材料及高性能天然橡膠復合材料等多個系列,百余種納米材料。完成國家973、863等國家級項目8項,省部級和企業資助項目20余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SCI)300余篇,引用4000余次;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8件,其中特種納米材料二氧化硅、油溶性納米潤滑材料等系列專利26件實現產業化,先后通過技術轉讓和委托開發孵化了河南海博瑞、北京中博納、江蘇眾誠、濟源華瑞納、濟源舜峰等18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