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腦科學研究所魏建設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醫學頂級期刊BMC Geriatrics(一區Top,IF =4.070)發表了題為“Efficacy and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xercises on adul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不同運動方式和類型在帕金森病運動和非運動癥狀療效改善方面的綜合評定效果。

神經系統疾病是肢體致殘的主要病因。帕金森病作為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其患病率在60歲以上老人為1-2%。預計到2040年,全球帕金森病例數將從2015年的620萬增加到1290萬。帕金森病治療主要包括藥物、腦深部電刺激和康復治療等,其中帕金森病無創性及非藥物治療備受關注。運動康復是帕金森病治療行之有效的緩解方法,但對于應該采用哪種類型以及運動處方和康復策略仍存在爭議。
本研究通過系統評價和網狀meta分析的方法,結合了24種運動類型和對照組250項隨機對照試驗的11個有效性結局指標,最終比較并排序了不同運動方式對緩解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肌肉力量和跌倒風險等的影響。最終納入250項研究,涉及13 011名參與者。其結果表明爆發力運動模式在緩解帕金森病患者整體運動癥狀以及改善肌肉力量方面效果最佳;身體支撐的跑步機訓練在緩解肢體平衡、提高步速與行走距離方面表現出更佳的優勢;瑜伽與跳舞的運動形式對改善非運動癥狀具有明顯效應。該研究提示單個與組合運動模式對帕金森病臨床癥狀具有顯著改善效果,凸顯其模式作為治療性運動主動行為的重要性,其結論為解釋帕金森病外周中樞機制有借鑒意義,為輔助改善帕金森病尤其前驅期癥狀防護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圖A.評估不同運動模式對帕金森病整體臨床癥狀的影響

圖B.評估不同運動模式對帕金森病患者肌肉力量的影響
河南大學楊永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魏建設教授為通訊作者,論文完成第一單位河南大學。江蘇警察學院、空軍醫科大學、南京曉莊學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和日本東京都醫學科學研究所共同合作參與研究。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和河南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基金等項目資助。
論文鏈接:https://bmcgeriat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7-022-03510-9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002393